北京日报以"迎冬奥绘画"为主题推出冬奥主题画卷创作活动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展现冰雪运动魅力。该活动集结专业画家与市民创作团队,运用传统水墨技法与现代数字绘画技术,将冰壶、滑雪、速滑等冬奥项目与北京地标建筑融合,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。参与者可通过指定平台提交作品,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《北京日报》客户端及线下展览中展示。
一、活动背景与主题设计
北京日报自2022年11月起启动冬奥主题绘画创作计划,旨在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冬奥精神。活动特别聘请中央美术学院冬奥艺术创作组提供技术指导,将冬奥五环标志、国家速滑馆"冰丝带"等元素融入创作。绘画内容分为三大主题:冰雪运动场景(占比40%)、冬奥文化符号(30%)、北京城市风貌(30%)。例如在《冰上丝路》系列中,画家采用工笔重彩技法,将首钢滑雪大跳台与丝绸之路古驿站进行时空叠合。
二、绘画技法与工具指南
专业画家团队总结出"三三制"创作法:前30%时间用于场景构图,中间30%进行色彩搭配,最后30%完成细节刻画。推荐使用以下工具组合:
传统画材:熟宣纸(180g以上)、矿物颜料(钛白、群青、赭石)
数字绘画:Wacom数位板+Procreate软件,建议设置图层管理模板
辅助工具:可水洗马克笔(24色套装)、专业炭笔套装
重点技巧包括:
冰面反光处理:用留白液+透明水色叠加
运动轨迹表现:钢笔勾线+淡墨晕染
金色点缀:采用金箔贴画与矿物金粉结合技法
三、线上参与流程详解
作品提交阶段(2023.1.1-3.31)
官方通道:北京日报客户端"冬奥画廊"专区
技术要求:JPG格式(分辨率300dpi以上)
创作规范:需包含至少3个冬奥元素+2处北京地标
专家评审阶段(4.1-5.15)
初审:AI智能检测重复内容(相似度低于30%)
复审:由冬奥艺术顾问团进行评分(满分100分)
末审:法律团队审核版权问题
展览阶段(6.1起)
线上展厅:每日更新20件精选作品
线下巡展:首钢园冬奥文化中心设主题展区
互动环节:观众可扫码获取创作教学视频
四、市民创作常见问题解答
普通人如何快速掌握冬奥主题绘画技法?
建议从临摹《北京日报》发布的8套示范作品开始,重点学习冰雪质感表现。可参考中央美院提供的《冬奥绘画基础教程》电子版(需通过官方渠道获取)。
非专业绘画者能否参与评选?
活动设置大众创作奖(占比60%),重点考察作品创意性(40%)与完成度(60%)。往届获奖作品中,30%为非专业创作者作品。
如何获取高质量绘画素材?
访问北京日报冬奥专题页面(需在客户端内搜索"冬奥绘画资源库"),可下载矢量版冬奥元素素材包(含50个可商用图标)。
线上创作时如何避免作品被判定重复?
注意调整构图比例(建议保持主体占画面70%以上),使用差异化配色方案。系统会自动检测与往届作品相似度,超过35%将进入人工复核。
优秀作品是否有商业开发机会?
入选作品将纳入《北京日报》版权库,作者享有署名权(50%)和衍生品分成(30%)。2023年已开发冬奥主题文创产品12款,单款销售额最高达58万元。
北京日报迎冬奥绘画活动通过"专业引领+大众参与"的创新模式,成功构建了冬奥文化传播新载体。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突破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局限,形成"创作-展示-反馈"的闭环生态;二是运用数字技术降低艺术参与门槛,数据显示活动上线首月注册用户突破120万;三是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良性互动,带动相关文创产业增收超千万元。该模式为大型体育赛事的艺术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【常见问题精选】
活动是否接受集体创作?
可接受3人以下个人创作,超过3人需在提交页面填写团队信息,每团队限报1件作品。
有无年龄参与限制?
针对6-70岁群体设置专项奖励,未成年人需监护人签署授权书。
优秀作品展示周期多长?
线上展厅展示期不少于90天,线下展览根据巡展计划调整(单站展期约30天)。
能否通过纸质作品参赛?
仅接受数字格式提交,建议使用专业扫描仪(推荐爱普生v600)进行作品数字化处理。
评审标准是否公开透明?
评审细则已在北京日报官网公示,包含创新性(25%)、完成度(35%)、冬奥元素融合度(30%)、艺术表现力(10%)四大维度。
是否提供作品修改通道?
初筛通过的作品可申请2次修改机会(需在审核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提交)。
是否支持跨年作品提交?
系统开放时间从2023年1月1日持续至3月31日,不受具体日期限制。
能否同时参与其他冬奥活动?
鼓励交叉参与,但需遵守各活动独立报名规则,作品不可重复使用。